喀喇沁旗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六
这几天的沙尘天气过后,北方的气温逐渐升高。家住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哈拉海沟村的付子玉两口子每天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作为喀喇沁旗鼎祥养殖合作社的理事长,付子玉不仅自己养羊,还负责村里27户贫困户的养殖服务。
正在棚圈里干活的陈连明就是其中的一户贫困户。58岁的他患有静脉曲张,老伴儿付桂芹也身患多种疾病,家境非常困难。2018年7月,镇里驻村扶贫干部帮助他利用扶贫产业资金入股了鼎祥养殖合作社,合作社以代购代养的方式为陈连明饲养了20只育肥羊,合作社按照市场价回收。如今,鼎祥养殖合作社已为27户贫困户饲养了530多只羊,人均实现增收1000多元。
引进专业合作社参与扶贫,将合作社作为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采取“扶强带贫”的形式让陈连明手里有了活钱。如今,“扶强带贫”这一有效方法已在喀喇沁旗扶持129家农村合作社和专业种养大户,并与贫困人口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其通过参与生产、劳务用工等融入产业发展,既增收入也带技能,实现产业壮大和群众脱贫增收双赢。
在喀喇沁旗扶贫办主任徐晓东看来,“扶强带贫”这一优质高效的脱贫举措,精准有效地解决了那些无资金、无技术、无经营能力“三无”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难题。
合作社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从何而来呢?徐晓东表示,破“三无”还需扶“基地”,与以往“政府+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相比,“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着力点不同。
该旗整合扶贫资金,在继续实施政府兜底保障的基础上,扶持有带贫意愿、有稳定效益、有良好带贫机制的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参与生产、带动务工、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600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针对无劳动能力或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困人口,采取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注入资产收益扶贫资金15503万元,首期持续收益5年,带动8300户18400名贫困人口增收。
位于小牛群镇农畜产品加工园内的内蒙古连盛鸭业有限公司也是通过“扶强带贫”这一有效举措发展壮大起来的一家农牧业企业,公司承接财政扶贫资金4600万元,采取资产收益方式,直接带动6562名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同时,该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吸收94户201人利用扶贫资金入股,每人每年获得股金收益2500元,带动25户67人通过土地流转增加收入,户均增收4720元。
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现代农业规划,采取“扶强带贫”的产业模式得到了更多贫困户的信赖。在该旗南台子乡日光温室扶贫产业园,建一座1亩的日光温室需要10万元,种植硬果番茄还得需要不少技术。以前从没种过蔬菜大棚的贫困户秦志远,去年没花一分钱却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大棚。10万元建棚成本贷款5万元、政府补贴2万元,剩下的3万元分3年还给种植合作社,合作社还全程技术指导、包销售,这些都给秦志远吃了定心丸。
南台子乡日光温室扶贫产业园目前已经有400座大棚,由3家合作社经营,合作社愿意带着贫困户一同致富,跟政府的支持政策分不开。园区的水电路由政府出资建设,合作社每建一座大棚,政府给协调5万元贷款,同时一延米补贴150元钱。
如今,喀喇沁旗以产业发展为统领,坚持实施“扶强带贫”战略,积极探索“组织生产带动、吸纳用工带动、间接劳务带动、资产流转带动”的“四带模式”,采取政府投入方式形成物化资产,租赁企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获得收益用于村集体经济和贫困人口,实现村经济增收和贫困户脱贫双丰收。经企业申报、村“两委”和乡镇街道审核把关,目前全旗已优选扶持30家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种植产业、养殖产业、仓储库(窖)建设等产业,累计投入补贴资金7251万元,助力企业做大做强,进而带动贫困群众获得稳定收益。
记者 李震宇 特约通讯员 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