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新闻社、北京日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16家媒体的25名记者组成的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西桥镇雷营子村,开展“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专题采访活动。主要采访内容为脱贫攻坚工作,讲述小山村70年历史变迁,聚焦自治区成立70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
采访团先后来到该村的党建文化广场、红色宣誓区、乡贤馆、旅游发展互助合作社、农家院等地。每到一处,采访团都详细询问了解该村的历史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及通过脱贫攻坚给该村里带来的变化等,并纷纷记录下自己的心得感受。
“真是震撼,没有想到在这么一个小山沟里,还能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我真的被震撼到了。这里的环境真好,有山有水。你看,今天的气温虽然高,但总感觉有阵阵的凉风扑面袭来,很惬意。此次到雷营子村采访,深刻感受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喀喇沁旗农村的变化巨大。尤其是这个村‘遗迹考察+乡村休闲体验+森林养生+观光度假’的发展模式,很有特色,既扮靓了农村,又富裕了农民,很值得推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内蒙古记者站记者金建军说。
西桥镇雷营子村是革命老区,与国家4A级森林公园马鞍山风景区相连,整个流域18公里,共164户647口人。现有林地1.7万亩,森林覆盖率90%。辽代耶律琮墓坐落于村子西南。现保存千余株山核桃树,是赤峰面积最大、株数最多的山核桃林地。村庄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远近闻名的乡村休闲旅游胜地。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雷营子村因地制宜,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文化资源,打起了旅游牌,也使其迅速成为了全旗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封闭落后到游人如织,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从人均不足3000元到收入破万,从贫困村到富裕村,三年时间里,雷营子村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好奇,记者们团团围住了西桥镇党委书记王利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雷营子村‘两委’班子在脱贫攻坚中,首先确定了‘以农促旅、以旅带农’的思路,同时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成立旅游观光合作社,让全村164户全部加入合作社,为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吃下定心丸。我们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让党员先行先试,成立农家院、带头发展产业,带动和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村民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紧密结合,通过开展评选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诚信之星、最美家庭等主题活动,营造淳朴善良的村风民风。同时,我们采取‘抓富带贫、结对助贫、就业扶贫、合作社分红’等多种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落后观念,从而带动全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王利国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滕贵男是雷营子村二组贫困户,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村“两委”班子经过一番“把脉问诊”,经其本人同意后,将其土地流转到村里的旅游公司,并以固定分红的模式对其进行帮扶。将土地流转加入旅游公司,由公司承担风险,不但保证其旱涝保收,收入也比种地多出好几倍。同时,雷营子村农家院也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其种植的黏玉米和挖的山野菜,这样下来,滕贵男一年的收入足有一万多元。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雷营子村通过旅游扶贫,不但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切实改变了村民的生活状态。“我们进来的时候,都以为这里是个没人知道的山村,仍然属于山沟沟的状态。但是,我们到这里才发现,原来这里有这么多外地的游客和参观者。刚才我走进这个冬梅农家院,我觉得他们的精神风貌和致富经,包括他们内心的这种自信,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我觉得这不是简单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能概括的,或者说我们这次来采访也不是走马观花。在冬梅农家院,我刚跟他们聊了,我说我们到这来采访你有什么感受,她说我们现在的日子当然是比以前好多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精神上内心里也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幸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咱们旗的扶贫工作是在扎扎实实地做,是在用心做。”北京日报高级记者韩梅说。
雷营子村作为全旗脱贫攻坚的缩影,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国家旅游扶贫观测点”等。如今,雷营子村正趁着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劲东风,不断开创着旅游脱贫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