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钟爱,点染了喀喇沁的一川秀色;锡伯河的蜿蜒,延展了喀喇沁的丰腴沃土。走进沃野,漫步平川,一排排番茄大棚鳞次栉比,一排排番茄秧苗生机勃勃,大棚或沿山势而建,或依河路而修,那格局、那气势、那色彩成为闪耀在喀喇沁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沐时代风雨,改革驱动写新曲;绘产业蓝图,乡村振兴谱新篇。近年来,喀喇沁旗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抓产业,精耕细作育特色,多元培育创品牌,让喀喇沁番茄在精品化、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好,成为全旗产业发展的金色名片,辉映漠南!
守护品质筑发展之源
喀喇沁土壤优良,海拔高度适宜,具有特别适宜番茄生长的先天条件,生产出来的番茄色彩鲜艳,果形圆润,营养丰富,便于储存,利于运输,是深受南方市场和客商青睐的抢手货和“香饽饽”。
如果说地理、气候、生态因素赋予了喀喇沁硬果番茄优良品质的先天条件,那么强化农业技术应用就成为守护喀喇沁番茄品质的后天保障。为守好舌尖上的安全,喀喇沁旗始终坚持以国家蔬菜标准园创建、设施蔬菜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赤峰市科技推广等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金字招牌的辐射效应,以内蒙古地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牧局科技园、王爷府镇喇嘛地村硬果番茄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计划实验园区为依托,着力实施新技术试验示范。从实施番茄品种试验到秸秆还田技术试验;从“深耕+有机肥试验”到推进可追溯系统实际应用;从智能灌溉技术的试验示范到水肥一体化生产;从绿色防控技术、生物有机肥应用到熊蜂授粉技术的试验推广,一项项农业技术、一次次试验示范、一块块试验田地,成为全旗硬果番茄产业的“科技引擎”和“创新动力”,拓宽了“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2014年以来,仅王爷府镇就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示范户等各类技术人才25000人次,科技人员入户培训10000余人次。
延伸链条增发展活力
穿越岁月的时空,传统的农耕方式早已与时代的发展渐行渐远;追逐发展的脚步,建设全产业链条也早已成为产业振兴的必然选择。
一花独放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为增强产业活力,提升发展后劲,喀喇沁旗坚持延伸番茄产业链条,积极提升产业品质,全力打造喀喇沁硬果番茄的本地特色和鲜明属性,锦山镇、王爷府镇等一批硬果番茄种植基地纷纷涌现。在全旗产业政策的带动下,王爷府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模式,建立了集政策、信息、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硬果番茄特色产业体系。并以冷链运输为支撑,不断加大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先后建设育苗场3处、交易市场5处、加工企业1家、保鲜库13072平方米、交易点228个,新增种植示范基地2处、教育培训基地2处、番茄包装箱加工企业8家,每年带动5000人稳定就业,社会效益达3亿余元。同时,还成立了硬果番茄经纪人协会,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产地与市场有效对接。
实践证明,喀喇沁旗通过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带动了收购、分拣、包装、搬运等生产环节及餐饮、商贸、运输、加工、租赁等配套产业同步提升,形成了暖棚冷棚齐头并进、一年四季产品更替的全产业链条。
拼却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万千重。截至目前,全旗已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311个,发展蔬菜经纪人3000余名、龙头蔬菜加工保鲜企业7家,带动全旗9个乡镇、2个街道参与硬果番茄产业发展,累计带动近万人就业增收。
培育品牌显产业特色
为做大做强硬果番茄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产业支撑,几年来,喀喇沁旗坚持以政策支持为先导,以技术支撑为保障,破解产业难题,汇聚发展合力,培育番茄品牌,全力打造“拿得出、叫得响、有特色、可持续”的特色番茄产业。截至目前,全旗硬果番茄种植面积达6万亩,种植户近1万户,“喀喇沁番茄”于2017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成为全旗设施农业发展的亮丽品牌。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喀喇沁番茄产业的落地生根、奋进崛起与王爷府镇硬果番茄产业的有力带动、品牌辐射紧密相连。作为喀喇沁旗设施硬果番茄的核心产区,王爷府镇组织成立了硬果番茄产业联合党委,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推动服务链,着力提升番茄品牌影响力。截至目前,全镇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硬果番茄25万吨,远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并出口韩国、日本多个国家,是华北地区冷棚硬果番茄种植面积最大的基地。2016年获“中国番茄之乡”称号。2015年至2017年,连续3年举办“内蒙古·喀喇沁番茄节”,奏响了文化与产业交融碰撞的激情交响曲。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如今,在喀喇沁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喀喇沁番茄恰如乡村产业发展中喷薄而出的朝阳,日益散发出更加动人、更加耀眼的绚丽光芒。
来源:赤峰市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