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三
春日渐暖的北方,迎来最美四月天,炊烟袅袅的锦山镇贵保沟村沐浴在初春和煦的阳光中,午饭过后张宗生早早地来到大棚里干起了农活。
张宗生没有想到,自己种植万寿菊的想法,会成为驻村干部心头的一件“大事”。在一次入户走访时,驻村干部留心记下了张宗生的想法,不久便帮助他落实了扶贫资金。
“感谢党和政府,帮我做了这么大的事。”在张宗生的连声感谢中,记者能体会到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喀喇沁旗干部身上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透过成百上千件的帮扶事,看到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密密压实的责任网,使脱贫攻坚中的“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在这张“责任网”的末端向上追溯,喀喇沁旗以严格的考核问责办法,层层压实工作责任,构建责任担当共同体,探索出了《关于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责任的意见》也被全体干部称为“押帽攻坚”的责任追究体系,喀喇沁旗的贫困也正是被这种脚踏实地的责任彻底改变着。
“压力前所未有的大、会议前所未有的多、工作前所未有的细”。这是“押帽攻坚”带给全体领导干部的共同体会。在下乡走访中记者见到了王爷府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耿立军,谈起“押帽攻坚”他说,把“官帽子”押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上,这是旗委、政府对参与这场战役中的各级领导干部们的一次考验,职责所系、群众所盼。他拿出自己的承诺书递到记者手中,记者看到这份承诺书上面赫然写着,在贫困县退出验收中,若本辖区有1个行政村存在漏评、错退现象及贫困户收入、吃水、吃饭、穿衣、住房、看病、就学满意度等方面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本人引咎辞去王爷府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职务。
“脱贫攻坚就得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既然做出了承诺就要为这份承诺背水一战。”耿立军的一席话道出喀喇沁旗全体干部的心声。
为了探究“押帽攻坚”这一做法,记者又来到了喀喇沁旗委组织部,组织部副部长孙建龙进一步解释说,“押帽攻坚”其实就是反向鞭策,全旗各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向旗委签订承诺书,承诺书即为辞职书,若出现帮扶干部工作不到位、群众满意度低等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引咎辞去现任职务。
话音刚落,孙建龙递给记者一本厚厚的册子,记者看到这本册子上共有181份承诺书,其中,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层面22份、帮扶单位层面136份、行业扶贫层面18份、督查检查层面5份。
孙建龙说,我们通过层层签订脱贫攻坚承诺书,建立了上至旗委书记、下至包扶干部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体系。坚持谁分管谁负责、谁主抓谁负责、谁的人谁负责原则,党政一把手负总责,17名专项工作推进组组长分领域负责,31名联系乡镇街道及贫困村的旗级负责人分片负责,17个行业扶贫部门纵向负责,各乡镇街道属地负责,驻村工作队及包扶干部具体负责,将脱贫攻坚责任具体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确保各个层面的脱贫工作高效推进。
不摘掉穷帽子就摘官帽子,不换状态就换人。压实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口中的一个高频词,压实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一级一级的压力传导,逼着大家铆足了劲儿干事,谁也不甘懈怠;另一方面来源于最严厉的脱贫攻坚责任追究办法,谁也不敢懈怠!
在一次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一位领导发现贫困户家中的窗户破损了,便叮嘱相关责任人帮助贫困户修理窗户。几天后,这位领导再到贫困户家中时,发现窗户仍未修好。仔细询问,了解到帮扶干部只是在资金上给予了支持,却没有将修窗户这件事落实到位。
“帮扶群众不能给钱就了事,要做到缺什么帮什么,要将贫困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因为一个小小的窗户,乡镇领导、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干部都受到了批评。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喀喇沁旗脱贫攻坚督查检查组工作人员对此深有感触:“这是大家第一次面对如此严格的问责办法,一些干部刚开始也有不习惯、不理解的情况。但执行了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觉得脱贫攻坚工作事关百姓福祉,需要用这样严厉的方式抓作风、压责任。”
2018年以来,喀喇沁旗累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26名领导干部进行了提醒谈话,通报批评6人,2人因脱贫攻坚履职尽责不到位免职。
反向鞭策的背后是正面激励,喀喇沁旗还制定出台了《喀喇沁旗在脱贫攻坚工作一线推荐培养使用干部暂行办法》,坚持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锻炼使用干部的主战场,实行“悬帽攻坚,正向激励”,坚持把脱贫攻坚的战场作为选人用人的赛场,预留部分旗直机关和乡镇街道科级领导岗位“悬帽”,重用思路开阔、作风务实、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驻村干部,2018年以来,共从脱贫攻坚一线提拔重用干部38人,占全旗提拔重用干部总数的73.07%。
正是凭借这份严肃认真的执纪勇气和公道正派的用人机制,促使喀喇沁旗各级干部责任被层层压实,他们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共赴时代大考,夜以继日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成为全旗脱贫攻坚大军中的骨干力量。
记者 李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