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一鸣)初秋时节,辽阔的内蒙古大地,金色的霞光洒在身上,孩子依偎在母亲身边,宛如一幅油画。 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就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情况进行考察..
☆喀喇沁旗数字社区便民服务平台本着“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竭诚为您提供全面、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电话:18604761989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资讯社区在线喀旗新闻浏览
喀喇沁旗数字社区便民服务平台
假如我不在线或者本人不在电脑旁边:你直接
留言就可以了,我第一时间给你回复额!
深情润泽“马鞍山”“绿富同兴”谱新篇——循着总书记内蒙古喀喇沁旗林场乡村考察足迹看发展变化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8日    点击率:8943次    共有0条评论
    (记者 朱一鸣)初秋时节,辽阔的内蒙古大地,金色的霞光洒在身上,孩子依偎在母亲身边,宛如一幅油画。

  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就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情况进行考察调研。时隔四年,循着总书记的足迹,记者深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和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感受“马鞍山”干部职工群众牢记嘱托、凝心聚力、感恩奋进,推动发生的全面深刻、鼓舞人心的新变化。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绿”生“金”做强“林”文章

  马鞍山林场始建于1962年,地处燕山山脉七老图山脉东麓,是以管护为主的生态经营型林场。60多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林业人接续奋斗,如今马鞍山林场森林面积已由建场之初的4.2万亩跃升至10.8万亩,森林覆被率从不足20%提高到95.2%,昔日的荒山秃岭已变成绿地海洋。

  “总书记来的时候,走的是青草地,木栈道是参观学习的人多后修建的,树木也没有现在高大茂盛。”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拾级而上,马鞍山林场副场长柴树岭边走边介绍,总书记到林场考察时,护林小道两旁落叶松的高度不及人腰部,现在已经四五米了。

  “总书记当时攀登过的这条林间小路,已被打造成林场的红色教育基地。”柴树岭现在是这个基地的护林员也是解说员,他介绍,截至目前马鞍山林场红色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50万人次。

  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马鞍山林场推行实施网格化管理,在有害生物防控、森林防火等方面持续发力,生态环境极大改善,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不断提高。马鞍山林场场长初光明介绍,最近的一次种质资源普查中,除来林场“安家”的常见动植物外,还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绶草。绶草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分布范围小,野生绶草并不多见,而绶草出现在马鞍山林场恰恰说明了林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初光明表示,马鞍山林场坚持推进生态修复和保护,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林果产业等,努力提升“林”经济效益。近几年,马鞍山林场还带领周边村民为游客倾力打造采蘑菇、打榛子、摘松子等林间野生产品采摘项目,仅此一项就为老百姓带来超过2000元的人均年收入,初步取得了生态共建向成果转化的良好效果。

  河南街道羊场村就在马鞍山林场附近,村民杨永启去年5月开始跟着林场在林间种植榆黄蘑、木耳等食用菌,经过半年的辛勤付出,10亩地收入就达到6万多元。“今年,我扩大了食用菌种植规模,撸起袖子加油干,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杨永启说。

  谈及林场未来发展,初光明表示,马鞍山林场守好这份碧绿、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着力放大“特”优势、做强“林”文章,促生态和经济效益双提升,让马鞍山生态更美、乡亲们更富足。

  坚持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三色”融合绘就振兴图

  马鞍山村因一座形似马鞍子形状的山峰而得名。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无节制开垦山林和养殖牲畜,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一度造成山体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穷。因经济基础薄弱,马鞍山村曾成为重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

  “为拔掉‘穷根子’,村‘两委’开始带领村民恢复植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鞍山村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实施封山育林3000亩、人工造林1000亩,如今全村森林覆被率已由七八十年代的30.4%提高到90.2%。”喀喇沁旗委宣传部驻马鞍山村第一书记乌晓亮说。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如何更好释放生态红利,让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这一现实问题摆在马鞍山村“两委”面前。

  “四年多来,马鞍山村各族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厚植绿色优势、擦亮红色印记、做强紫色产业,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村情的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之路。”乌晓亮表示,马鞍山村始终牢记总书记“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的深情叮嘱,经过不懈探索和实践,已发展起乡村生态旅游和山葡萄两大主导产业。

  远谋者乘势而上。近年来,马鞍山村挖掘生态优势的同时,盘活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并以总书记到村考察调研为契机,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公共服务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倾力打造红色教育产业,赋能乡村生态旅游。“为打造红色教育特色品牌,马鞍山村着力打造了‘总书记考察红色教育路线’‘3.8公里红色理论一条街’等宣传教育平台。”河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周亚辉补充道,在红色理论一条街,沿线灯杆旗印有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依法治国等10个方面182条重要论述,营造了“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浓厚氛围。

  四年多来,马鞍山村掘“红”融“绿”成效显著,累计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农家乐、民宿、“土特产”等新业态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王子成是马鞍山村村民,2019年回村办起了农家乐,经过多年发展,已初具规模。“现在年利润30多万元,自己富起来不算富,还要带着村民一起富,目前12位村民跟着我干,人均月工资3500元左右。”王子成表示,他还代销村民采摘的蘑菇、蕨菜等林果山货农产品,让各族群众都能享受到好生态带来的红利。

  马鞍山村地处北纬41°左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土壤有机质丰富,很适宜种植酿酒用的山葡萄。为做大做强山葡萄产业,马鞍山村“两委”在扩大规模效益、优化品种和延链强链上下足功夫,牵头创办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几年光景,目前全村有一半以上农户种植山葡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500亩,每亩纯收入突破4000元,葡萄架上的“紫珠珠”变成了老百姓腰包中的“钱串串”。为提高山葡萄精深加工质效,马鞍山村还培育了蒙野、蒙鸿两家山葡萄酿酒企业,目前已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

  “依循当前的产业发展思路,我们正在打造马鞍山文化旅游教育研学基地,项目建成后,马鞍山旅游区年接待游客预计达到50万人次以上,能够极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周亚辉说。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

  乡村善治焕发新气象

  马鞍山村是一个涵盖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民族聚集村,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2%2019年,总书记在“多民族之家”村民张国利家,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为将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落实,马鞍山村将民族团结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多举措齐头并进,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稳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年来,我们通过评选表彰‘民族团结之家’‘最美家庭’,创新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融、共事、共乐的发展环境。2022年底,马鞍山村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乌晓亮说。

  位于马鞍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爱心超市”在推进乡村善治、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走进“爱心超市”,洗洁精、洗衣粉、棉被……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而在这里,只能用积分兑换商品。马鞍山村“两委”总结了一套积分管理办法,评分细则主要集纳遵纪守法、邻里和谐、环境卫生等6方面,每季度对村民家庭评分,村民凭积分卡可以随时在“爱心超市”选购商品。到了年底,家庭积分还可作为评星定级、表扬表彰的依据。

  顺着整洁平坦的村内水泥路,来到张国利家。进入庭院,小院依旧鸟语花香、瓦房依旧干净敞亮,只是院内多了辆电动汽车,屋内也添置了衣橱和鞋柜。在卧室和客厅的醒目位置,摆挂着总书记到访他家时的照片。“四年多来,我家变化大了,一是小孙女出生,家庭兴旺;二是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我和老伴儿现在担任村里的红色旅游讲解员和民族政策宣讲员,加上种植葡萄和杂粮,一年收入10多万元。”张国利说,“如果有机会再见到总书记,我一定告诉他马鞍山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很幸福。”

  蓝图绘就千般景,奋楫扬帆万里程。走在“绿富同兴”路上的“马鞍山”,林木郁郁葱葱、景色宜人美丽、村强民富业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马鞍山”实践正在各族干部群众的执着奋进中结出更多硕果。

更多
发表留言
发表留言请先登录!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信息和评论纯属网民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处理!
栏目导航
活动推广
打造喀喇沁旗数字社区便民服务平台!
 天梦网打造北方网络平台;
玉龙信息港也叫赤峰信息港或赤峰玉龙网
叫赤峰信息港和赤峰玉龙网!
专业建设网站!免费维护和推广。
网络已经走进人们生活,网络信息走进全家万户!
在家轻松点击!就可了解喀喇沁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