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京市西城区与喀喇沁旗实施对口帮扶以来,京蒙两地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积极探索以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引领产业为主要内容的“融合党建”新模式,推动京蒙对口帮扶向实处发力、向纵深发展。
健全组织体系,构建京蒙帮扶“党建圈”。打破地域、条块、层级限制,按照产业相联、利益相关原则,喀旗11个乡镇(街道)分别与北京市西城区对口帮扶单位建立了非建制性联合党组织,实现以强带弱、强强联合,为对口帮扶筑牢组织体系。喀旗南台子乡党委与对口帮扶单位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新街口街道党工委成立了新什南协作扶贫联合党委,按照南台子乡产业分布特点,下设农业、畜牧养殖、马铃薯、经济林、乡村旅游、中药材等6个产业联合党总支,辐射带动50个党支部,构建了“1+6+N”跨区域全领域融合党建格局。目前,该旗与北京市西城区共建立11个联合党组织,下设党总支部36个、党支部172个。
创新工作机制,打造京蒙帮扶“服务圈”。为激发两地联合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联合党组织作用,双方通过建立三项工作机制,推动对口帮扶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建立双向服务机制。两地联合党组织定期实行双向沟通,通过互相走访、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西城区党组织主动帮助对口支援单位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目前,开展互相走访10次,召开联席会议24次,利用微信和“学习强国”平台开展网络座谈会13次、网络会议24次。二是实施书记轮值制度。各联合党组织书记立足各自优势,根据具体工作主题和要求,轮流牵头开展需求征集、协议签订、项目落实等党建共建活动。截至目前,喀旗11个乡镇街道共收集京蒙帮扶领域需求项目清单105项,梳理供给项目88项,形成重点项目8个,累计投入资金2936万元。三是推行干部双向挂职。根据工作需要,每年选派优秀年轻干部互相挂职锻炼,在交流学习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开阔视野。35名西城区优秀人才到喀旗协作扶贫,42名喀旗干部到西城区挂职锻炼,512名技术人才参加了西城区组织的技能培训。
携手引领产业,构建京蒙帮扶“发展圈”。双方聚焦融合发展目标,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重点任务深度融合。立足喀旗产业特点,西城区各级党组织在产业联动、资金共享、市场准入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不断提升喀旗产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目前,已引进北京企业5家,投资1.2亿元创建了万亩中草药产业、万亩硬果番茄、万亩马铃薯等10个联合党组织产业示范基地。多次举办喀旗农产品进京对接会,设立产品展台。茅荆坝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联合党委,依托食用菌、黑木耳、中草药、梅花鹿、水貂等产业项目,成功将喀旗农畜产品带入北京的菜市场。与此同时,为更好地助力脱贫攻坚,双方充分发挥北京市西城区资源和地理优势,不断整合项目、资金、人才资源,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西城区15个街道、3个企业与喀旗11个乡镇街道、5个贫困村结对共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500余万元,以危房改造、小黑屋治理、农副产品进京、教育、医疗保障为切入点开展帮扶,建设日光温室56栋、管理房72座,帮助2281户5594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以打造过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联合体为基础,大力推动喀旗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目前,全旗范围内共流转5000多亩土地用于京蒙帮扶全域规模开发,12名返乡创业人才得到施展空间,3000多名专业技术党员活跃在各个产业链条上,帮助争取各类项目资金4500万元,引进旗外资金9000万元,落地项目92个,有力推进了喀旗乡村振兴发展。
特约通讯员 马文基 通讯员 白雅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