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震宇 马文基 通讯员 赵雁伟) “这几年养羊不挣钱,价格低的时候还赔钱。”6月17日,喀旗小牛群镇大金地村的孙雪峰感慨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孙雪峰一共饲养了60多只小尾寒羊。平时饲养时,总是白天往地里一撒,晚上圈回来在圈舍里添些干秸秆和玉米。虽然养殖方法比较粗放和传统,但前些年羊的市场行情好,还能够赚到钱,然而近3年来,由于市场不景气,羊价缩水近一半,对孙雪峰这样采用传统饲养方法养殖的农户影响极大。
“要提高养殖质量,增加农民收益,必须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成效。”针对全旗畜牧业和养殖户实际,喀旗畜牧业局开始谋划新出路,拓宽养殖脱贫新路径。该局与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携手,在小牛群镇积极实施喀喇沁小农生计可持续发展项目,合作双方从养殖户需求入手,提出了“节本——提质——增效”增收方案,并以此改变农户养殖现状和生态环境。
该项目把农户组织起来学习和改进养殖技术。项目引进澳大利亚杜泊种公羊与当地绵羊杂交,建立了羊人工授精站,培训授精技术人员,借助羊人工授精技术,为农户提供优质种公羊的精液,建设良种繁育体系,淘汰落后产能的母畜,优化养殖结构。同时坚持提高饲草营养,全力降低饲料成本。据统计,农户种植玉米的60%以上都用作饲料,但传统饲喂方式营养物质总量低,生产费时,影响环境卫生。实施该项目后,项目工作人员积极指导农户粮改饲,将土地流转种植全株青贮玉米或者其他优质牧草,并加大青贮、黄贮、微贮技术培训力度,手把手教农户制作青贮饲料。在此基础上,努力强化疫病防控,扎实做好春秋两次防疫,做到应免尽免,建立规范的免疫记录,派专人负责做好消毒灭源工作,不定期对农户进行牲畜疫病防治知识培训,切实提高饲养管理技能。针对农户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问题,多次组织堆肥技术现场培训,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农户堆肥,引导农户将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堆积发酵,还原到田地,减少环境污染。喀旗畜牧业局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实行科学种养,规范建立种养殖档案,搭建产品销售平台。
该项目经过两年推广,在提质增效方面显示出令人惊喜的作用。截至目前,项目社区共引进14只澳大利亚种公羊,建立7个人工授精站,辐射12个项目村,免费提供人工授精技术700余次,确立8个示范户,共改良小尾寒羊1500余只,母羊的繁殖性能由传统的一年一胎提高到两年三胎或者一年二胎,成活率达到95%,而且出肉率高出15%。更重要的是,通过畜牧技术人员指导,现在2000只羊的效益相当于原来3000只羊的效益,养殖收入提高了20%—30%。60%的项目农户制作了青贮或黄贮饲料。生态小米、农家黑猪肉、绿色鸡蛋、有机黑土豆、跑山鸡等绿色农畜产品通过项目搭建的平台远销全国各地,一条精饲高效生态绿色的农业发展之路正在不断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