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旗美林镇的头把火村和金家店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旮旯”,受制于人多地少的现实,这里的干部和村民空有一腔致富热情,但始终没有找到脱贫路径。
转机出现在2016年,喀旗委组织部与这两个村建立扶贫帮扶关系,在驻村调研中发现这两个村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为了让贫困群众尽快吃上“产业饭”,喀旗委组织部把发展肉鸡养殖、水貂产业和建设蔬菜大棚作为这两个村的“头号工程”来抓,让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农业生产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逐步实现全面小康。
送来“扶贫鸡”致富有希望
今年54岁的夏金生是头把火村的贫困户,多年来一直过着独居生活,家里的田地全靠侄子侍弄着,过去靠务农为主要收入的他没想到有一天还能吃上“产业饭”。去年喀旗委组织部为夏金生送来了33只黑凤麻鸡,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今年他不仅领到了组织部送来的第二批鸡苗,还在村里当上了保洁员,一个月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在家养鸡和当保洁员的两项收入加在一起能有20000元,老夏今年脱贫已不成问题。
2016年至今,喀旗委组织部出资6万元为这两个村的75户贫困户购买了8000只黑凤麻鸡和80袋雏鸡饲料,免费发放到贫困户家中,每户贫困户收益在1500元以上。今年 3月,喀旗委组织部联合蒙古族实验小学共同出资3.3万元,为这两个村发放黑凤麻鸡3300只,惠及贫困户159户。 预计6月底实现产值12.8万元,每户贫困户可实现增收800元,按照规划,这两个村将成为喀旗最大的散养肉鸡专业村。
建好“增收棚”脱贫不是梦
喀旗委组织部根据头把火村毗邻王爷府镇硬果番茄种植基地的地缘优势,协调争取扶贫资金50万元,为该村新建了43个冷棚,种植硬果番茄。今年该村贫困户王忠不仅在喀旗委组织部的帮助下争取到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而且还在村里租了4个冷棚种植硬果番茄。王忠告诉记者,按照去年的行情,他这4个冷棚硬果番茄纯收入保守估算可以达到5万元。“这个穷帽子,可算要摘下来了,组织部门的真情我这一辈子都不能忘啊。”正在大棚给秧苗吊绳的王忠笑得合不拢嘴。目前,新建的43个冷棚已经全部投入使用。
养起“分红貂”点燃小康梦
金家店村四组村民孙志远这几天格外高兴,再过一个月他通过合作社代购的60只水貂就可以全部放到合作社进行托管饲养了,三个月后他就可以领到15000元的分红,这让孙志远一家看到了脱贫希望。让孙志远喜出望外的代购代养是喀旗委组织部针对贫困户专门制定的扶贫模式,即通过构建“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立养殖托管扶贫模式,并每年向贫困户分红。
目前,喀旗委组织部已协调争取项目资金90万元,对现有养殖场进行了扩建,扩建后圈舍由原来的3000平方米 增加到6000平方米,种貂由3000只增加到10000多只,金家店村的47户贫困户通过代购代养的形式在迎辉特种养殖种植合作社发展水貂养殖,这些贫困户一户一年仅分红这一项预计纯收入达10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