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张明禄报道 进入秋季,素有农作物“秋季杀手”之称的初霜冻成为焦点。
霜冻是指在温暖的季节里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或植物冠层附近的温度在短时间内骤降到0℃或0℃以下,使作物受到伤害甚至死亡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每年入秋后第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初霜冻。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杨明珠说:“初霜冻是由于局地急剧降温造成的,晴天的晚上,向外长波辐射特别明显,造成的辐射冷却和冷平流引起的降温,均能导致初霜冻发生。”
据杨明珠介绍,从1998年以来,我国北方初霜冻发生日期整体偏晚,尤其在2003年以后这种偏晚的趋势更加明显。以东北区域为例,1998年至2013年平均整体偏晚2到4天,吉林局部和辽宁局部偏晚4到6天;但从2003年至2013年平均来看,黑龙江大多区域偏晚2到4天,东部和南部区域偏晚4到6天;吉林和辽宁大部偏晚4到6天,局部地区偏晚6天以上。
尽管初霜冻的发生表现为一次天气过程,但它发生的早晚和气候背景密切联系。初霜冻的发生和大气环流活动密切相关,当北极涛动处于正相位,有利于欧亚中高纬度以纬向型环流为主,同时,东亚大槽偏弱也不利于我国北方东部区域冷空气活动。杨明珠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极涛动进入以正相位为主的气候阶段,欧亚中高纬度也以纬向环流为主,同时东亚大槽进入了明显偏弱的气候阶段。”在这样的大气环流配置下,北方冷空气进入了不活跃的气候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北方大部处于偏暖的气候背景下,初霜冻日期也整体进入了偏晚期。
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吕厚荃告诉记者:“初霜冻对玉米的后期灌浆不利,会导致灌浆提前结束,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叶类蔬菜的叶子会出现霜后发黑枯萎,棉花会出现吐絮不畅的情况,导致其品质和品相下降。” 初霜冻对北方的影响较大,对南方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当初霜冻发生在初秋,此时北方地区的农作物正处于灌浆成熟阶段,而南方地区的初霜出现在深秋或冬季,此时主要农作物基本收获结束。
应如何防范初霜冻呢?在初霜冻来临前,可提前采取烟熏、灌溉、施暖性肥等常用的方法来防范。吕厚荃强调,东北地区还要注意根据初霜出现规律构建合理的种植制度,不要越区种植中晚熟品种作物。
相关链接:如何科学防范初霜冻
灌水法:灌水可增加近地面层空气湿度,保护地面热量,提高空气温度(可使空气升温2℃左右)。由于水的热容量大,降温慢,田间温度不会很快下降。至于小面积的园林植物还可以采用喷水法,其方法是在霜冻来临前1小时,利用喷灌设备对植物不断喷水。因水温比气温高,水在植物遇冷时会释放热量,加上水温高于冰点,以此来防霜冻,效果较好。
遮盖法:就是利用稻草、麦秆、草木灰、杂草、尼龙等覆盖植物,既可防止外面冷空气的袭击,又能减少地面热量向外散失,一般能提高气温1-2℃。有些矮秆苗木植物,还可用土埋的办法,使霜冻其不致遭到冻害。这种方法只能预防小面积的霜冻,其优点是防冻时间长。
熏烟法:是用能够产生大量烟雾的柴草、牛粪、锯木、废机油、赤磷或其它尘烟物质,在霜冻来临前半小时或1小时点燃。这些烟雾能够阻挡地面热量的散失,而烟雾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一般能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提高1-2℃。但这种方法要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且成本较高,污染大气,不适应于普遍推广,只适用于短时霜冻的防止和在名贵林木及其苗圃上使用。
施肥法:在寒潮来临前早施有机肥,特别是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其吸热保暖的性能。也可利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在继续腐熟的过程中散发出热量,提高土温。入冬后可用暖性肥料壅培林木植物,有明显的防冻效果。暖性肥料常用的有厩肥、堆肥和草木灰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要掌握好本地的气候规律,应在霜冻来临前3-4天施用。入冬后,可用石灰水将树木、果树的树干刷白,以减少散热。
(责任编辑:叶海英)
喀喇沁旗数字社区便民服务平台,喀旗社区,喀旗街道